• 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-> 资讯与文化 -> 茶道文化 -> 茶道茗流

    壶瓶山镇茶业非遗继承人王凯波:制茶和做人一样,都需要谦卑、尊重

    茶道茗流

    2020-09-17 16:01:42

    1256 0

    ▲9月5日,石门县壶瓶山镇,茶业非遗继承人王凯波。图/记者易思含

    特色小镇壶瓶山由于不通高速,很少有外省游客前往,当地人大多数选择留下来,过着慢节奏的生活。

    “人为制作茶叶,比较机械制作来说,会更有温度和情感。”对于壶瓶山镇茶业非遗继承人王凯波来说,一直记得师傅常念叨的传承:手艺人,就是择一事,做一生,一直制有温度的茶。

    学生时代帮农户采茶叶勤工俭学

    一间40多平方米的房子,一进门,茶叶混合木头的香味扑鼻而来,这是茶叶非遗继承人王凯波的工作室。屋内一米七长的桌子上,茶碗、茶杯、茶具有序摆放,茶叶根据年份、价格从下至上摆放。

    王凯波自2015年步入茶艺一行,跟随师傅学习制茶,五年的时间里,他边工作边学习手艺,如今,他带着师傅的嘱咐,接手传承茶艺的工作。

    他说,师傅常说,人这一生,做好一件事就够了。现在,制好每一杯有温度的茶,就是他当下的目标。

    王凯波从小在50亩茶叶地里长大,他记得,学生时代,采茶叶是勤工俭学的主要方式,每斤茶叶卖到一块八毛钱左右,当时每个月学费是十块,十块相当于当时大人半个月的工资。“很多农户更乐意叫我们去帮忙采茶叶,然后换作学费送到学校。”

    中专毕业后的王凯波在壶瓶山镇水电站做水利发电工作,每个月收入1000元左右,工作时间自由,每个月只需要打卡十天,其余时间在家里的田地里种茶。2015年,他因为勤快,脑子灵,在师傅鼓励下,投身茶艺。

    “本身是石门人,这里很多人家家里都有茶场,希望能制好茶,让石门茶叶走出去。”年轻,需要被认可,加上利用现有的优势,王凯波目的明确,就是奔着制好茶叶的方向走。

    第一次独立制茶获得师傅认可

    回忆起第一次制茶,王凯波自己评价,就像捧着一个孩子,掌握不好力度,生怕捏坏了。

    刚接触这门手艺,王凯波就感受到了其中困难。制好一斤茶叶至少需要三天,这段时间,需要随时观察茶叶的变化。“空气的湿度对茶叶发酵影响很大,过犹不及,对时间的把控是关键。”王凯波回忆,最开始接触茶叶时,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师傅说的:“人为制作茶叶,比较机械制作来说,会更有温度和情感。一旦一个环节出错,只能全部重来。不能敷衍,每个细节都要用心。”

    师傅的话对王凯波影响很大。由于师傅看重细节,注重人为制茶的温度。只要说起师傅对茶叶的高要求,王凯波的话匣子便会打开。

    为了把握每个细节,前三年的时间,他大部分时间在观察,观察师傅制作,他不敢让眼睛离开片刻,放松对任何细节的把控,每一道工序他都会参与其中,时刻注意在需要的时候给师傅帮忙。为了把控茶叶的温度和湿度,很多时候他只能住在茶厂,通宵守候在茶叶边。

    王凯波希望得到师傅的认可,也因此练就了娴熟的技术。一次,师傅突然通知让他独立制作一次茶叶,这是他第一次全程独立

    操作。“当时有一位顾客在清明节的时候,自己采了八斤新鲜的茶叶,然后送过来,希望我们进行加工。”王凯波回忆,在开工制作后,师傅一直在身边默默地看,不说一句话。

    他学着师傅平时的方式,一步步慢慢操作,在递给师傅的那刻,王凯波手心攥满了汗。看着师傅喝了第一口,他期待着被肯定,师傅没急着说结果,先让他根据制作过程来辨别这是来自哪里的茶叶。王凯波根据茶叶中饱满的水分,肯定地交出“茶叶来自竹园边”的答案。在得到师傅肯定和夸奖的那刻,王凯波喜形于色。

    他回忆五年来制茶过程,透过对茶叶手感和观感的变化,暗自庆幸,手艺逐步在成长,并且慢慢领会到踏实做事的内涵。

    师傅去世前嘱咐他要做有温度的茶

    师傅在去世前,嘱咐王凯波“要一直制有温度的茶”。

    王凯波时常想起,他觉得,师傅把手艺活带来的荣誉感悄悄塞进他的意识里。他慢慢体会到其中价值。

    在工作室的桌上,每次泡茶,都必须经过一道工序:过公道杯。他说,这杯子的名字象征一视同仁,制茶和做人一样,都需要谦卑、尊重。

    现在,王凯波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老客户。“很多客户从过年就开始下单,但是由于他们预定的大多都是红茶,红茶一年只在清明时节前后制茶,所以订单通常需要排好几个月,但是客户也愿意等。”

    潇湘晨报记者易思含常德报道

    来源:潇湘晨报|企鹅号


    推荐阅读

    文章评论

   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

    登录注册

    全部评论(0)

    • 积分

      2400

    • 文章

      317

    • UID

      1

    推荐文章: